据《证券日报》报道,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一周后,银行业利用先发优势积极抢占“碳金融”市场。
政策的推动下,多家银行已经推出以碳交易排放权配额作为抵押进行信贷融资的业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碳金融市场巨大,碳排放权有望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并且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质押品。然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权属登记、价值评估和质押物处置等方面需要相关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在首周就成交了483.3万吨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达2.5亿元。
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暂时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他们可以通过提供碳金融基础服务和碳抵(质)押融资服务来支持碳市场的发展。报道指出,碳排放权上市交易当天,多家银行就已经推出相关的业务。例如,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和杭州分行在开市交易当日分别为黑龙江省某热电联产企业和浙江省某环保能源公司提供了2亿元和1亿元的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此后,山东省也同步落地了首批两单碳排放权抵押贷款业务。
兴业银行研究团队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步成熟,金融机构参与碳配额交易将成为大势所趋。未来,银行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还可以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各类碳资产管理服务。
除了以上报道的事实,报道还提到,银行早在2014年底就开始探索将碳排放权作为企业进行融资的“碳金融”业务。例如,浦发银行在2014年底推出了“碳排放权抵押”创新融资产品,并与华电新能源公司合作进行了国内首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金额达到1000万元。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在去年8月份也推出了“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为碳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碳金融是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吸引更多投资者,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进程。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为减排企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金融创新服务。
此外,商业银行今年在“碳金融”领域已经积极进行探索,推出了多个首单“碳中和”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等“碳金融”产品。例如,今年年初,全国首批6只“碳中和”债成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兴业银行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成功发行了国内首笔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中银理财也发行了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
世界自然基金会顾问、绿色金融及低碳经济资深顾问徐楠认为,未来二级市场上的碳金融产品可能包括碳期货、碳期权(场内或场外)、碳掉期(场内或场外)、碳资产证券化、碳远期等,并且与碳市场和碳价格相关的融资业务可能包括碳质押授信和碳托管等。(文章来源:《证券日报》)